


本网讯 “轻似蝉羽白似雪,抖似细绸不闻声”,这是人们印象中的宣纸。宣纸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亦是泾县奉献给华夏文明的文化瑰宝。6月11日上午,机械工程学院党总支组织学院部分教职工来到位于泾县的中国宣纸博物馆,感触“国宝”宣纸背后的工匠精神,感受千百年来中华文化的传承。
坐落于泾县榔桥镇乌溪的中国宣纸博物馆,是中国宣纸文化园暨宣纸传习基地核心项目之一,分为宣纸博物馆、宣纸技艺展示与体验区、宣纸原料观赏与加工区、书画家创作中心四部分,是全国首个系统性综合宣纸博物馆。
(参观宣纸博物馆)
老师们徜徉于博物馆之中,从一张张纸帘上,仿佛看到了宣纸的“前世今生”,在泼墨纸上保存千百年的文学作品里,感受到宣纸独有的文化魅力,在制作宣纸的108道工序中,感触到传承千年的匠心技艺。在古法技艺车间里,老师们参观了“捞纸”“晒纸”“剪纸”等手工造纸技艺。在这里,大家遇到了“大国工匠”毛胜利,看似简单的动作却凝结了他三十余载对晒纸功夫的极致追求,毛师傅娴熟的动作和气定神闲的神采,展现出“大国工匠”的自信和坚守。在体验区,老师们和师傅配合体验捞纸这道工序,“没想到实际操作的时候并不容易,我们用的还是这么小的帘子,力度、角度把握不好就捞不出厚薄均匀的纸,更别说那么大的帘子还要把误差控制在一克以内了。”老师们感叹道。
(参观宣纸技艺展示区)
(邂逅“大国工匠”毛胜利(左))
(在体验区体验“捞纸”)
郭沫若先生曾说“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开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丹青水墨离不开宣纸,而洁白轻盈的宣纸离不开岁月的沉淀,离不开匠人对每一道工序的精准把控,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宣纸人对优秀传统技艺的坚守。做教育亦是如此,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然离不开每位教师对教学技能的打磨、沉淀,对育人使命初心的坚守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