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办公室:0553-8795000/3913500 招生咨询:0553-3913567 人才招聘:0553-8795011

招生就业
专业介绍 首页 > 招生就业 > 招生工作 > 专业介绍 > 详情页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介绍
机械工程学院 2025-04-23

专业名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专业代码:080202

专业层次:本科

专业类别:机械类

修业年限:4年

毕业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一、专业定位与专业发展

专业建设的背景与历史沿革: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的进步对国家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主席习近平非常关心制造业的发展,多次指示要加快发展制造业,做出了一定要把我国制造业发展上去的指示。自201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已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懂技术、会生产的人才,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正是在此背景下经批准成立的。本专业于2005年经申请成立,2019年获批为安徽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经过二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已具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和规模。本专业的发展目标是:在“十四五”期间,通过持续的建设与发展,把专业建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在安徽省内享有一定知名度的省级重点专业,为行业和区域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培养目标定位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饱含家国情怀,兼备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必备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在团队中发挥有效作用,能够在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制造、工程应用、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要课程

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画法几何及先进成图技术、电工学、编程技术基础、机械原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学、液压与气压传动、数控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控制工程基础。

四、就业方向

1.机械工程技术人员

2.机械设计研发人员

3.机械销售人员

五.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在校学生人数715人,在职教师23人。具有副教授(含其他副高级)及其以上职称教师数13人,占教师人数的56.5%。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数为19人,占教师人数的82.61%。


4.png

(图为教师合影)


六、实训条件

本专业实验实训设备齐全,可满足开办本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学需要。其中包括机械原理实验室、机械设计实验室、力学实验室、液压与气压传动实验室、机械制造技术实验室、机械测量实验室、信号测量与分析实验室、机电一体化实验室等8个教学实验室和工程训练(包括数控加工区、金加工区和热加工区)和智能制造训练2个实训中心,以及1个机械创新设计大学生创新设计分中心。专业设备包括万能材料试验机、液压机、冲床、塑料成型机、立式加工中心、数控铣床、三坐标测量机及快速成型机等机床设备。实验实训室各项制度齐全、管理科学规范、人员配备合理、各种日志登记清楚。

学校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有稳定的、可持续使用的专业建设经费投入。根据学科专业建设的要求,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增加实验室建设,增添部分较新的仪器设备,加强创新实验室建设。


5.png

(图为实验实训基地)


七、专业建设

为更好的服务地区制造业发展,促进专业发展,本专业在专业设立之初和建设过程中,积极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并与企业联系进行专业建设,根据国家建设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对制造业行业和相关企业的发展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标准的完成。课程设置按照岗位引领,能力分层递进,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模式按学年进行。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坚持产教深度融合,实施“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相关要求、专业行业发展要求和安徽省机械制造业实际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符合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质量要求。为保证专业健康发展,本专业以学科带头人为骨干,组建创新团队,进行学科建设、课题研究和企业技术难题攻关。专业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累计为近20家企业提供了技术开发与服务,主持或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申请专利80多项。


7.png

(图为开展校企合作)

6.png

(图为部分专利)


八、人才培养

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牢固确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坚持以下三点:1.注重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即行为引导、岗位指引、技能为先、校企合作协调发展。2.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方式,强化岗位能力的培养。3.具有丰富的社团活动,注重综合素质的养成,人才培养取得较好的成效。本专业先后有300多名学生考上研究生,参加全国及省级各项比赛获奖40多项。


8.png

(图为学生参与实习实践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