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教育部工程训练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国赛(以下简称工创赛)在大连理工大学落下帷幕。本届工创赛以“交叉融合工程创新育新质,立德树人强国建设勇担当”为主题,吸引了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全国417所高校、1135支代表队、6000余名师生入围全国决赛,是全国高等工程教育界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工科赛事之一。经历8余月的备赛和多轮选拔,我校由机械工程学院组成的两支学生团队在国赛新能源车赛道中的太阳能电动车赛项杀出重围,荣获国家级特等奖1项和国家级一等奖1项,突破我校在该项赛事中历史以来的最佳成绩,再创新高!(图为比赛现场) 本届大赛国赛采用初赛+决赛形式,决赛设立创新实践社区,多轮创新实践环节层层淘汰,在独立空间和规定时间内完成充电模块PCB设计制造及焊接、相关零件设计制造以及小车调试工作,极具考验参赛学生个人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考察学生的跨学科融合能力与工程实践水平。(图为参赛师生合影)我校两支团队在备赛期间深耕机械结构细节
本网讯 7月24日至29日,“徕卡杯”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决赛暨“永新杯”第三届全国大学生金相大会在成都工业学院(宜宾校区)成功举办。本次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近600所高校的2000余名材料类专业学子同台竞技。在国赛的激烈争夺中,我校参赛学生取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的优异成绩。 获奖学生均来自机械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分别是:2023级邹雅雯,获全国一等奖;2023级余梦伟,获全国二等奖;2022级梁琦,2023级叶晓蝶和朱雪漫,获全国三等奖。 (图为参赛师生合影) 参赛学生在赛前利用课余时间刻苦训练金相技能,严格要求自己,对样品制备精益求精,掌握了精湛的金相制备技能。在全国大赛中,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充分发挥了自己扎实的金相制备技术水平及动手实践能力,展现了安信工学子的优良精神面貌与风采。 学校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激励同学们增强科研兴趣和工匠精神,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机械工程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
本网讯 凝聚师生智慧与心血的创新实践课程《专业方向创新实践》历时四周,于6月正式落下帷幕,4个班24个学生团队交出了从概念到实物的“毕业级”作品。课程诞生:打破传统的新尝试本课程是机械专业C2022版培养方案中的C3挑战项目,首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实现机电液/气一体化,系统提升其知识综合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攻坚克难:群策群力的精心筹备项目设计如何解决跨学科知识综合运用与师生能力匹配的问题,并在探索中完善符合专业发展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本课程面临的最大挑战。为此教研组提前一年开展了系统化的筹备工作,不定期开展专项技能集中学习;在张宇教授和张振东副教授两位专家的指导下,由蒋巧玲、查弘文、徐瑞等5位教师负责项目库建设,由温博伦老师负责仿真教学设计。通过十余轮的教学研讨,历经五轮迭代优化,全面完成教学准备工作,各环节衔接紧密,为后续课程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图为授课老师交流研讨与集体备课)课堂直击: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课程采用“项目驱动”法,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方案讨论、三维设计、模型搭
本网讯 为进一步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学校的智慧教育3.0建设在基层教研室有效落地,同时促进教师间的教学改革经验分享与交流,7月8日上午,机械电子与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教研室在机械工程学院二楼会议室成功举办了本科教育教学经验交流活动,会议由教研室主任李梦主持。(图为活动现场)本次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项目式课程《传感器技术》改革汇报,主讲教师黄永跃首先介绍了《传感器技术》课程项目式教学的思路、实施方法以及取得的建设成果,然后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视角对项目教学的流程进行了梳理,以点带面地讲述了阶段项目和综合项目的设计方案及其逻辑关系。从授课情况来看,通过实际项目驱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传感器原理、特性等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在实践操作中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活动的第二阶段聚焦于AI智慧教学方面,由季甜甜老师以《图像处理技术》课程为例分享了如何将AI技术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从学情分析、课程设计、AI课程赋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讲解,同时,结合具体案例深入剖析了AI技术在图像处理技术理论
本网讯 7月4日上午,机械工程学院在科技综合楼A9一楼会议室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全面总结学期工作,部署暑期及下学期重点任务。学院执行院长陈杰平、党总支书记樊钒及全体班子成员出席会议,大会由樊钒主持。科研与实验室建设稳步推进,假期蓄力再出发副院长苗思忠首先通报了学院科研工作进展及实验室建设完成情况。针对即将到来的暑假,他倡议全体教师充分利用轮休时间,聚焦学术提升,积极完成“三个一”目标:撰写一篇高质量论文、精心整理一份项目申报书、力争完成两项专利申请,为新学期科研工作夯实基础。教学规范常抓不懈,提前谋划新学期副院长方传智重点强调了教学材料的规范归档工作,特别是毕业设计与实习材料的完整性与时效性。他要求各教研室做好22级学生实习材料的审核把关,并利用暑假有序开展实习走访(需按规定提前报备)。同时,他督促教师提前备课,确保下学期教学质量,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备战青教赛。聚力就业攻坚,筑牢暑期安全防线党总支副书记韩海东通报了当前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要求论文或实习指导老师与未就业学生保持紧密联系,
本网讯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教研室于近期在求是楼S307,分别围绕“生成式AI赋能教学范式转型”与“AI驱动下的项目化教学重构”两大主题,深入研讨了生成式AI在教学范式转型和项目化教学中的实践路径与创新应用。(图为活动现场)在“生成式AI与教学范式转型”主题讨论中,教研室副主任黄自成指出生成式AI对教育教学的影响,要求教研室所有教师能够主动迎接挑战,共同推进其在教改中的应用。随后,教师们展开深入探讨,张椿英提出应用生成式AI自动化生成情景化题库、案例库赋能课程资源建设,并基于学生画像动态设计个性化学习路径,实现资源精准推送;柴知章强调需明确AI助教角色,建议开展AI工具工作坊与理论研讨会;邢梅建议通过大数据平台实时诊断教学痛点,建立“监测-预警-干预-评估”闭环机制,驱动教学策略动态调整。在“AI驱动下的项目化教学重构”主题讨论中,重点探讨了智能分组、AI辅助教师评分以及个性化教学资源建设等。(图为活动现场)教研室老师一致认为应积极把握机遇,勇敢迎接挑战,接下来计划在《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
本网讯 为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产业实践结合,深化对电子元器件行业的认知。6月25日下午两点,机械工程学院组织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赴普莱默电子(芜湖)有限公司开展企业参观活动。参观伊始,企业负责人向师生详细介绍了公司发展历程、核心业务及未来规划,重点阐述了新能源领域电子元器件的技术应用与市场前景。随后,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同学们有序参观生产车间,直观了解电子元器件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智能化生产流程。期间,技术人员结合生产线实际,就电感元件制造工艺、质量检测标准等专业问题进行现场讲解,师生与企业方围绕技术应用、行业趋势展开热烈交流。(图为师生参观企业生产车间)此次参观活动搭建了校企沟通桥梁,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企业运营模式与产业发展动态。参观学子表示,通过观察现代化生产线与技术实操场景,深刻认识到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图为合影留恋)未来,学院将持续推进校企合作,通过更多企业参观、实践教学等活动,助力培养理论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人才,为区域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本网讯 为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探索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赋能专业教学的新路径,提升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6月18日机械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专业教研室成功举办了以“智慧工具赋能教学”为主题的教学交流活动。(图为交流现场)交流的核心环节聚焦于智慧工具如何深度融入车辆工程专业教学全过程,系统性地阐述了智慧课程建设的五大关键支柱,并结合车辆工程专业特点进行了实例分析。在“未来展望与交流互动”环节,与会教师围绕“智慧课程建设五大支柱”在车辆工程专业的具体落地应用展开了热烈讨论,教师们结合专业课程,就如何选择合适的AI工具、如何设计智慧化教学活动、如何构建专业课程知识库、如何利用学情数据进行精准教学干预等实际问题分享了经验、提出了困惑并探讨了解决方案,现场气氛活跃,交流深入。(图为交流会现场)本次交流活动为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思路和新动力。与会教师纷纷表示,将积极拥抱智能技术,探索将其有效融入专业教学实践,不断提升教学效能,培养适应未来汽车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卓越工程人才。
本网讯 为帮助教师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近日,学院在A3N403教室成功举办了“AI赋能课程教学”专题培训。本次活动特邀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耿伟副教授担任主讲,由副院长方传智主持,学院50余名专任教师参加。(图为方传智主持)在交流活动中,耿伟首先介绍了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的核心功能和技术优势。接着通过现场演示及案例分析,详细讲解了提示词设计技巧和RTGO框架的应用方法,重点展示了如何利用该工具辅助教案生成、课件制作等。让教师们直观感受到人工智能为教学工作带来的效率提升。(图为培训现场)本次活动为学院教师提供了一个了解前沿教育技术的窗口,对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们普遍反映,活动内容实用性强,既开拓了视野,又学到了提升工作效率的新方法。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开展教师AI使用能力提升的系列活动,助力教师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新趋势,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本网讯 为深化专业课程建设,推动教学改革创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于3月25日和4月23日分别围绕《专业方向创新实践》和《电液比例与PLC控制》两门课程开展课程研讨。旨在通过集体研讨,优化课程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图为研讨现场)在《专业方向创新实践》课程讨论中,参会教师聚焦项目式学习的实施路径,探讨如何将创新实践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电液比例与PLC控制》课程的教学工作坊中,参会教师围绕课程内容的更新、实验教学的改进以及PLC技术的应用展开深入交流。强调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并提出通过虚拟仿真平台增强学生对复杂控制系统的理解与操作能力。(图为研讨现场)专业核心课程将聚焦产教融合,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探索实践教学与行业需求的衔接路径,强化学生工程素养与团队协作能力。通过研讨,教师们明确了课程改革的方向,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为培养高素质机械工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