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近日,机械工程学院于求是楼N304会议室组织召开了2025年度实验室建设项目评审会议。副院长方传智、苗思忠,各专业教研室负责人、教授及相关教师参会。本次会议围绕智能控制、液压传动、材料成型、力学等多个实验室的建设规划展开深入讨论,旨在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校企合作创新,推动实验室建设与教学科研协同发展,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注入新动力。(图为评审会现场)会上,黄俊玲介绍了智能控制及数字孪生实验室建设方案,该实验室将整合机械、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多学科资源,构建跨学院协同平台。温博伦汇报的液压实验室建设方案聚焦于智能制造与自动化产业需求,旨在培养液压系统设计及维护工程师。黄自成针对材料专业设备老旧等问题,提出在实验室引入激光焊接机器人、七轴协同焊接设备等先进仪器,支撑焊接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同时参考三峡大学、奇瑞汽车等校企经验,深化产业需求调研。杨卫提出了力学实验室建设方案,强调虚拟仿真与AI算法融合,以解决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图为参会教师讨论)此外,与会教授及领导结合教学实际与产业趋势
本网讯 2025年2月26日,机械工程学院2025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选拔赛于博雅楼W401成功举办,由李志珊、王儒、郭维维三位老师担任评委,从技术原创性、应用价值及现场答辩表现等多维度对作品进行严格评审。本次比赛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吸引了全院20余支团队参与,涵盖智能装备、生态优化、绿色制造等前沿领域。比赛过程中,各项目参赛负责人通过精美的 PPT 展示、流畅的口头陈述,围绕项目背景、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实用性及创新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在点评交流环节,评委老师从创新性、实用性、技术难度等多个维度进行细致剖析。此次 “挑战杯” 学院选拔赛的成功举办意义深远,不仅点燃了同学们对科技创新的热情,还为学院挖掘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学院也将以此次比赛为契机,持续推动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提升能力的平台。
本网讯 一年春作首,万事行为先。2月26日下午,机械工程学院于博雅楼W101教室召开春季学期全体教职工大会,会议由党总支书记樊钒主持。(图为会议现场)会议伊始,樊钒对学院2025年度工作计划做了详细介绍,重点强调了组织工作目标,希望全体教职工在新的一年能够围绕组织目标开展工作,建功立业,助力学院发展迈向新台阶。副院长方传智对新学期教学工作提出要求,按时按量完成毕业班实习材料归档、跟进第二批在企业实习的同学和毕业设计中期答辩等工作。同时,向参会教师强调要提前规划好教研教改项目申报等重点教学工作。党总支副书记韩海东围绕学生工作中的学风建设和就业工作进行详细安排。在学风建设方面,他表示学风是学院教学工作的核心之一,学风建设需要任课教师、辅导员和学院全体管理人员共同推进落实,本学期将继续推进学风建设工作教辅联动机制。在就业方面,他强调3至5月是推进就业工作的关键时期并要求毕业班辅导员要做好跟踪记录,同时希望承担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教师能够与辅导员多沟通,共同推进落实学生就业。副院长苗思忠就科研和实
本网讯 为进一步规范教学秩序,强化教学质量,确保新学期教学工作顺利开展,2月17日上午,学院执行院长田启华、副院长樊钒、方传智、苗思忠以及院长助理王彻等人与教学管理人员一同深入教室、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等教学一线,开展了全面而细致的教学检查工作。此次检查重点聚焦于教师到岗情况、学生到课率、教风教态、教学仪表、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材料的准备等方面。(图为检查现场)从检查结果来看,学院课堂教学秩序井然,整体情况良好。教师们精神饱满,展现出严谨的教风和得体的教学仪表;教学材料齐全,课堂氛围活跃,充分彰显了开学新气象。此次教学检查是学院加强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行动。学院将始终秉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确保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落实,全力推动学院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本网讯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决策部署,对接企业用人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11月22日至23日,机械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韩海东一行赴合肥市开展“访企拓岗”专项活动。(图为韩海东与企业相关负责人交流)韩海东一行先后走访了合肥新沪屏蔽泵有限公司、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中科星图股份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并与企业相关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在走访过程中,韩海东等人深入一线车间,实地调研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就业情况,更好地了解企业用人需求,与企业建立就业合作渠道,为学院毕业生搭建更多优质就业平台。(图为韩海东参观走访)近年来,机械工程学院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实习、就业合作关系,掌握企业之所需,将毕业生推荐到合适的地方去,扎实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下一步,机械工程学院将进一步强化“走出去,请进来”工作意识,积极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打造就业精准服务的特色品牌,千方百计促进毕业生充分和高质量就业。
本网讯 为激发广大在校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工程实践技能的训练,全面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近日,第七届桥梁设计大赛成功举办。本次比赛由紫云英创新创业学院主办,机械工程学院承办,大学生力学协会协办。本次大赛吸引了来自各学院的众多学生团队参赛,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评选出多个优秀作品,充分展现了我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比赛过程中,各参赛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设计出既美观又实用的桥梁模型。这些作品不仅在结构设计上体现了创新性,还在材料选择、施工工艺等方面展现了环保理念和经济效益。随着第七届桥梁设计大赛的成功举办,学院将继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奋斗。
本网讯 在宝银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银)与安徽信息工程学院的精诚合作下,12月3日,机械工程学院的15名实习生圆满完成了企业实习之旅。宝银企业管理部周婷精心组织,亲自带领同学们乘坐大巴车,满载着收获与成长,返回了熟悉的校园。机械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韩海东与辅导员吴光岳,早已在宿舍楼下翘首以待,迎接返校的实习生。随着大巴车缓缓驶入校园,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洋溢着自信与期待,他们不仅带回了在宝银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习期间的宝贵经验,更带回了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无限憧憬。这次实习,不仅是学生们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起点,也是校企合作共赢的生动体现。(图为实习学生返校现场)在接待现场,院领导与企业人事代表亲切交谈,对宝银企业给予实习生的悉心指导和关怀表示感谢。同时,企业也对安信工的实习生们在实习期间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们展现了我校学子的良好形象和专业素养。实习生们也纷纷表示,通过在宝银企业的实习,他们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
本网讯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机器人大赛于2024年11月29日圆满落幕,此次大赛由紫云英创新创业主办,机械工程学院承办。大赛共设置了概念、短跑和障碍跑三个赛道,吸引了众多学生团队积极参与,各个赛道都展现出了学生们在机器人技术领域的卓越才能和创新精神。大赛共评选出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1项,优秀奖11项。在概念赛道上,参赛团队们以独特的创新思维控制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这些独具匠心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信工学子们蓬勃的创造力,更在实用领域上映衬出了参赛团队的专业素养,让观众们耳目一新。(图为概念赛道比赛现场)在短跑赛道上,机器人选手们则展现了惊人的速度和稳定性。它们通过精确的控制和高效的能源管理,以惊人的速度在赛道上飞驰,每一次起跑、加速和冲刺都令人叹为观止。观众们纷纷为这些机器人的出色表现喝彩,感叹现代科技带来的无限可能。(图为短跑机器人比赛现场)障碍跑赛道则更加考验机器人的综合性能。参赛机器人需要在赛道上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和穿越障碍物的任务。机器人选手们需要凭借精准的控制和出色的反应
本网讯 近日,机械工程学院第七届机械能力工程训练大赛成功举办并圆满结束。本次大赛旨在提高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的能力。11月27日大赛在新芜校区求新楼拉开帷幕并于12月2日公布最终获奖名单。(图为苗思忠致辞)27日下午大赛开幕式如期举行,学院副院长苗思忠为大赛致辞。他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大赛是同学们锻炼自我、展示才华的绝佳平台,鼓励参赛选手们勇于创新、敢于实践,赛出水平、赛出风格并预祝大赛取得圆满成功。在比赛过程中,车工区选手们紧盯车床,双手熟练操控,一件件符合高标准的零件逐渐成型,展现出对尺寸和精度的极致把控。钳工区域,选手们或锯或锉,锤声叮当,凭借丰富经验与精湛技巧,将原材料精心打磨成设计精妙的作品,对每一处细节都精雕细琢。焊工赛场上,弧光闪耀,焊花飞舞,选手们沉稳持焊枪,焊缝均匀平滑,牢固美观,彰显了扎实的焊接功底与对工艺的严格要求。在“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理念指引下,选手们的竞争始终井然有序。(图为比赛现场)经过紧张又激烈的比拼,12月2日,本次大赛的最终获奖
本网讯 为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校赛于11月20日下午在学校A1博雅楼N202、N204、N308教室取得圆满成功。本次比赛由紫云英创新创业学院主办,机械工程学院承办,机械创新协会协办。经过多轮选拔最终共有34支参赛队伍进入现场答辩。(图为比赛现场)比赛围绕新能源车、“智能+”以及虚拟仿真等多个赛道展开,学生们跨学科、跨专业组队,展示了卓越的机械设计、工程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各团队通过PPT、实物图片和视频等形式,详细介绍了作品设计、实践成果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内容,赢得了评委老师的高度评价。(图为获奖名单)经过激烈角逐和严格评审,多个优秀团队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此次大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平台,激发了科技创新的热情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