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为引领青年学子深刻领悟“敢为天下先”的小岗精神内涵,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助力乡村振兴,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助农”实践团在韩海东、朱雨两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赴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走访调研、实地学习、互动交流等形式,感悟乡村发展活力。溯源改革初心,感悟精神传承 1978年冬,小岗村18户农民按下红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韩海东老师以1978年小岗村“大包干”改革为切入点,系统讲述了村庄从人民公社时期集体劳动、平均分配的困境中突围,到如今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径的历程。生动的案例让同学们对小岗村农民当年冒着风险按下红手印、率先改革所体现的“自力更生、敢闯敢试、解放思想、勇于担当”精神有了深刻理解,为后续实践奠定了思想基础。(图为韩海东介绍小岗村历史)在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家中,这位亲历者以鲜活往事为实践团成员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他动情回忆起当年带头按下红手印时的决心与担当,讲述了与党和国家领导人会面时的难忘场景。“改革
本网讯 为精准助力暑期留校考研学子科学备考、夯实基础,同时关怀暑期留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7月31日上午,机械工程学院在A2E101教室举行了考研数学基础能力测验暨暑期留校学生慰问活动。模拟实战砺锋芒,精准把脉明方向这场“及时雨”般的测验旨在帮助考研学子清晰定位薄弱环节,明确后续攻坚方向。试卷严格对标考试大纲要求,覆盖核心知识点,120分钟的限时作答,不仅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更是一次宝贵的考场心理与时间分配实战演练。考场内秩序井然,学子们全神贯注,笔尖沙沙作响,展现出机械学子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图为学院组织考研数学基础测验)高效反馈解疑惑,靶向辅导助提升测验结束并非终点,当日下午,学院迅速跟进,组织批阅试卷,针对测验中暴露的共性难点和重点题型,开展了集中答疑与深度辅导。老师们耐心细致的讲解,围绕典型错题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有效化解了同学们的困惑,为下一阶段的数学复习注入了强劲动力。炎炎夏日砺壮志,深切关怀润心田为深入了解暑期留校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传递学校的深切关怀与殷切期望,当日,
本网讯 7月24日至29日“徕卡杯”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决赛暨“永新杯”第三届全国大学生金相大会在成都工业学院(宜宾校区)成功举办。本次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近600所高校的2000余名材料类专业学子同台竞技。在国赛的激烈争夺中,我校参赛学生取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的优异成绩。 获奖学生均来自机械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分别是:2023级邹雅雯,获全国一等奖;2023级余梦伟,获全国二等奖;2022级梁琦,2023级叶晓蝶和朱雪漫,获全国三等奖。(图为参赛师生合影)参赛学生在赛前利用课余时间刻苦训练金相技能,严格要求自己,对样品制备精益求精,掌握了精湛的金相制备技能。在全国大赛中,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充分发挥了自己扎实的金相制备技术水平及动手实践能力,展现了安信工学子的优良精神面貌与风采。学校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激励同学们增强科研兴趣和工匠精神,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机械工程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兴趣的
本网讯 近日,机械工程学院“文溯传承先锋队”走进芜湖市湾沚区西河古镇,开启了一场兼具文化探访与实践服务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团队成员们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服务乡村的热忱,穿梭于古街老巷间,在触摸历史脉络的同时,也将青春力量融入古镇的保护与活化实践中。(图为“文溯传承先锋队”实践团成员合影)活动期间,实践团队深入古镇街巷,与当地政府负责人、居民、游客交流,详细了解古镇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以及古镇未来发展的规划。通过拍摄精美短视频以及图片,用数字化手段记录调研并宣传非遗传承现状,挖掘古镇历史文化,结合数字视域下的相关政策和发展机遇助力古镇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立足红色文化,融和当地特色风俗和传统非遗手工艺传承等,探索古镇文化和经济双发展的新途径。(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当地居民交流)(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游客交流)此次调研旨在探索传统文化、非遗资源等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团队将结合调研成果,弘扬古镇革命文化、保护传承非遗资源、创新文旅融合发展,助力当地文化振兴与产业兴旺,展现青年学子保护传统文化和服务乡村
本网讯 为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机械工程学院“‘荷’谐共进,青春赋能实践团队”在张梦蝶和周静老师的带领下于暑期来到芜湖市湾沚区陶辛镇沙墩村,开展了一系列关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暑期调研活动。(图为团队在沙墩村村委会合影留念)本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特色产业发展及当地党建风土文化,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智力支持,激发乡村振兴活力,促进产业创新发展。活动期间,团队成员来到了陶辛镇沙墩村进行走访调研,调研过程中,团队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形式,对当地实际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走访观察,充分了解了当地乡村振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广泛收集村民与村委干部对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图为团队与陶辛镇沙墩村村民交流)村书记陶文俊向实践团队介绍,沙墩村作为“陶辛荷花小镇”的核心区,以 “荷莲经济为主导、三产融合共生”的生态循环产业体系,形成全链条发展模式。该模式以“一朵荷花”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形成“
本网讯 2025年暑期,机械工程学院“徽韵三雕青春行”实践团队在韩燕玉、查璇老师的指导和带领下奔赴绩溪,深入探寻“徽州三雕”非遗文化。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走访、工艺观摩及文献研习等多种形式,考察了绩溪作为徽文化核心区域在“三雕”技艺保存、传承与发展方面的现状。以实际行动践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团队期望通过详实的调研记录与后续传播,提升社会公众对以“徽州三雕”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保护意识。 博物馆中观古今,一凿一刻皆乾坤团队首站来到绩溪三雕博物馆。馆内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砖雕、木雕、石雕作品,这些凝聚着古代工匠心血与智慧的杰作,生动展现了徽州地区的历史风貌、民俗风情和文化底蕴。“这组镂空雕师纹石额枋,运用了‘透雕’与‘浮雕’相结合的技法,徽州石雕多用于牌坊、祠堂、桥梁等建筑物的装饰,以及石栏杆、石狮子等。石雕作品以坚固耐用和雕刻精细著称。”在讲解员细致入微的讲解下,同学们近距离欣赏着石雕窗棂,指尖轻轻触碰那些被岁月摩挲得温润的纹路,似乎能感受到当年工匠们专注创作时的温度。(图为
本网讯 为激活非遗传承新动能,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板凳游龙,青农助梦”实践团一行六人深入黄山市休宁县右龙村,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图为三所大学实践团成员与张书记合影)实践团聚焦国家级非遗“徽州板凳龙”,在传承人张光武实践地,通过工艺数字化记录、新媒体传播、文创开发三大行动,探索“非遗+文旅”融合路径,以青年智慧破解传承困境,推动千年技艺焕发生机。廿载坚守:从沉寂濒危到国遗荣光右龙村是徽州板凳龙的重要传承地。板凳龙由威严龙首、家家户户长条板凳拼接的龙身及灵动龙尾构成,每节板凳象征一户男丁,蕴含着家族团结的文化寓意。2005年,时任村书记张光武在政府支持下果断复兴技艺,带领老艺人凭借记忆与祠堂壁画线索,仅用月余重现龙首龙尾,并打破“传男不传女”旧俗,首次号召女性参与舞龙。经二十年努力,板凳龙于2015年成功入选省级非遗,2021年晋升为国家级非遗,张光武亦于2025年获评国家级传承人。(图为张书记讲解板凳龙历史)(图为张氏宗祠展览)青年三策破传承困局,田野
本网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积极响应国家鼓励青年服务基层的号召,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溪畔新前・青耕实践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指导老师郭维维的带领下,走进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千岭乡新前村,开展了一系列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活动,包括与当地政府对接交流、走访贫困村民、宣传防溺水与交通安全、调研青梅种植产业、建立实践基地等。(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合照)对接政府寻机遇,共绘乡村振兴新篇团队第一站便来到了新前村村委会和当地政府对接,为后续活动顺利开展做准备。在与当地政府深入交流中,团队了解了新前村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期间团队积极提出合作发展与搭建新媒体电商平台新思路,同时仔细询问政府对团队活动的支持政策、指导建议、以及开展活动时需要注意的细节,为后续交流合作奠定基础。(图为实践团队和夏书记交流)走访贫困村民,传递帮扶热情在与村委会干部的多次交流中,团队了解到了乡村振兴给乡村和村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并开启了为期3天的实践走访。在走访中,团队深入贫
本网讯 为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与芜湖市消防救援局新闻宣传科正式建立大学生消防志愿服务共建机制,并在芜湖消防科普教育馆设立实践基地,共同推进消防宣传志愿服务工作。(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芜湖市消防救援局工作人员合影)一、参观学习,筑牢安全防线 7月8日上午,我院“蓝焰护航”消防安全实践团学生代表在指导老师张宁禧、李雅婧的带领下,前往芜湖消防科普教育馆开展实地学习。通过消防员的专业讲解,团队成员系统掌握了火灾预防、器材操作、火场逃生等技能,并通过VR模拟等互动体验深化了消防安全认知。(图为参观学习消防各类型车辆及装备)(图为实践团参观消防科普馆)在参观学习中,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中国消防事业的发展历程,从传统灭火方式到现代化救援体系的演进,深刻感受到消防事业的崇高使命。通过消防员的生动讲解,同学们更加深刻理解了"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消防队伍宗旨,这十六字方针不仅镌刻在消防站的墙面上,更深深烙印在每个队员的心中。大家纷纷表
本网讯 2025年暑期,机械工程学院“傩韵贵池,青年传薪”实践团在指导老师汪倩雯带领下,赴“中国傩戏之乡”池州开展文化传承实践,开启了一场与千年傩魂的对话。 叩响傩文化之门,实践团首站探访池州市博物馆与秀山门博物馆。在傩面具雕刻传承人姚维耘的工作室,学子们目睹了匠人双手的沧桑与技艺的坚守。姚师傅的木雕作品凝聚着对傩文化的深情,青年们在他的指导下尝试雕刻与上色,体会力道与神韵的微妙平衡。(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秀山门博物馆前合影)(图为姚维耘师傅向实践团成员讲解各式傩面具神态)(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姚维耘师傅指导下为傩面具上色)随后,机械学子深入茅坦山湖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唐茂华爷爷的古朴庭院,成为实践团情感升华的熔炉。他语调平缓却字字千钧,将傩舞的起源、家族的坚守娓娓道来。在唐爷爷的得意门生唐志杰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们褪去初时的青涩与拘谨,身着傩服全神贯注地模仿着傩舞。 (图为唐茂华爷爷向实践团成员讲解傩腔)(图为传承人唐志杰教实践团成员傩戏的基本动作)(图为传承人唐志杰教实践团成员傩戏的基本动